發表文章

世界上最爛的垃圾

剛訂閱采翎電子報,電子報的第一封信是〈世界上最爛的垃圾〉,提到寫作與其思考自己能不能寫好因此遲遲無法動筆不如把它當成「世界上最爛的垃圾」來寫。其實我一直都在找尋更好的 blog 工具、更適合的網域、還是要用電子報,看到這篇覺得慚愧,我不如就先隨便找個地方隨便寫點東西,畢竟,寫作是對抗遺忘的方法。

〈我們為什麼要讀書?為什麼要工作?〉讀後感

「一生至少要讀一次!」作為這本書腰上的宣傳詞,這本書將刷新你對金錢的觀念。 整個社會的文化和風氣根深蒂固在社會中每個人的思想當中,就我的觀察而言這本書所體現的觀念是很進步的,將自己放到社會的一員,體現了「每個人是社會中的螺絲釘」這句話,用社會運作來闡述為什麼我們要工作、為什麼要賺錢。我不能肯定日本的文化是如此,但至少這本書第一章就讓我體會到文化衝擊,這和我所處在的社會不同,如果以這本書的觀點出發來觀看臺灣社會,臺灣社會是病態、不正常的。 這本書將提到工作是成爲他人服務,而薪水就是因為服務他人而得到他人的感謝。每個人藉由消費、工作參與了世界的運作,你在消費是受到他人服務,而工作不只是為消費提供籌碼更是為他人提供服務,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他人服務也以自己的方式感謝他人,這個社會就是這樣運作下去的。 有些人覺得日本文化就是「委婉」,但我看到第三章的時候發現,這是他們能以另一個方面看事情的另一種體現,我不曉得其因果關係。書中提到從自己的優缺點去觀察,例如:雞婆是缺點,但同時也體現出體貼的優點。有些人覺得說人體貼就是在說你很雞婆(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京都人),但這些是他們能夠看見優缺點的一體兩面所造成的文化。同時,也提到喜歡一件事情可以從事很多不同的關聯工作,喜歡足球不一定要當足球選手,可以當運動記者、球團經紀人、物理治療師等等。而且工作跟喜歡的事情沒關聯也沒關係喔。 我很快就把這本書看完了,以漫畫的形式表達使得連國小生都可以看完。我知道這本書所闡述的觀念是很理想的,但身為介於社會化邊緣的大學生的我覺得這本書是我理想中的社會,但是有些事情在台灣社會是行不通的,但仍然提供我很多新的看法,我對各式各樣工作的觀念更靠近我的理想,也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有了不同的觀點。